李秋生
地球上的树林、石林、冰林到处可见,而规模宏大的碑林恐怕只有中国的西安有。这是一片神奇的林带。
碑林勘称书法之林。此林收藏碑石近3000方,已在6条碑廊、7个碑室、8座碑亭展出的有1087方,大部是文字碑,展示了历代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的墓志英华,大唐名家虞、欧、褚、颜、柳、旭、素等人的绝代书法,宋元名士苏、黄、米、赵的潇洒笔迹,明清两代书画大师、皇族贵胄的笔墨情趣。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的《三藏圣教序碑》高50厘米,宽100厘米,共30行,内容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唐僧玄奘法师翻译佛经作的序文,太子李治作的序记,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字是怀仁和尚从东晋王羲之遗墨中选集的,字体秀劲超群,遒丽健美,行云流水,大气自然,无愧于独享书圣桂冠,无论你是否行家,都会如获至宝,久久注目,逐字品赏,不忍离去。据史料载,当年,虔诚的怀仁和尚率众多弟子,以“一金易一字”,苦心搜觅二十多年才集成全碑文字,所以人称此碑为“千金碑”。由此不能不令人想到中国文字的奇妙,可以龙飞凤舞,可以变化万千,可以图文并茂,而那些洋文变来变去还是一排字母而已,这大概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书法的缘故吧?
碑林亦是绘画雕刻之林。刻于北魏皇兴五年(公元471年)的《皇兴造像背面刻石》高87厘米,宽55厘米,属佛教故事传说系列画,构图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既沿用了中国传统的减底平雕技法,又吸收了外来雕刻艺术技巧,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立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44年)的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写意观音像》尤为引人注目。碑高288厘米,宽36厘米,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以女性面目出现,温柔可亲,端庄秀丽,脚踩祥云,俯视凡尘,显示宗教与人情双重的吸引力,体现了中国佛教的显著特点。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浮雕是碑林珍品,这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他在大唐代开国时的武功,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11月诏令将他的六匹骏马——“飒露紫”、“特勒骠”、“拳毛騧”、“青骓”、“百蹄乌”、“什伐赤”雕刻在高1.7米,宽2米的六块石屏上,列置于他陵墓的祭坛内。这六匹出类拔萃的骏马神采奕奕,体态健美,姿势各异,栩栩如生,唤之欲出,它们各有一段护驾战功。目睹这六匹威风凛凛的骏马,你也能想像得出当年太宗皇帝是何等的威风!可惜,美国文化间谍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盗走了六骏中最好的“飒露紫”和“拳毛騧”,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而现存于碑林的仰天长啸,奋蹄如飞的两骏是复制品。“落后就要挨抢”,这段历史难道不是再次向人们诉说这个沉重的道理吗?
碑林更可称为史学之林。此地无声胜有声,每一方碑石都拥有自己的历史故事,把它们连接起来,如同中国历史的里程碑。古称长安的西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周秦汉唐时期,先后曾有11个朝代在此建都,列中国六大古都之首。完全可以这样说,外国人没有到过西安就等于没有到过中国,中国人没有到过西安就很难了解自己的祖先,而到了西安不到碑林一游就无法完整地读懂中国的历史。在这里,你可以静心地听老子讲课,毫无顾忌地与皇帝交谈,尽情地和古代大书法家、大画家、大诗人切磋技艺,也可以从碑文上直接考证历史。刻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的《汉曹全碑》和刻于唐代的《李愍碑》,分别记载了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和唐代有关农民起义军的史实,字里行间,人们似乎能看到铁马金戈,尘土飞扬,仿佛能听到千军万马惊心动魄的嘶杀声。
碑林功不可没,它生动地展现了历史的亮点,它拉近了祖先与后辈的距离,它激发了人们创造未来的激情,我们不禁要感谢碑林的创建人。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该碑林,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质丛书。盛唐时代,百业兴旺,但印刷业尚不发达,文人所读经书全靠抄写流传,为避免谬误,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73年)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和《尔雅》共12部经书刻石刊布。雕刻这部石书历时5年,共114方,228面,计650252个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3万多字,合称“十三经”。
当今已进入了信息社会,电脑时代,光盘世界,经典著作当然无需再用石刻传世了,但石刻艺术仍将流传,集中国历史与文化于一体的碑林作为文物会万古长青。西安碑林所在地的陕西博物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50个重要博物馆之一。它像一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古城西安,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作者单位: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